姗姗来迟(shān shān lái chí)
字面意思
- 姗姗: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;来迟:迟到
- 字面指:缓慢从容地来晚了
深层含义
1. 形容迟到(会议已经开始,他才姗姗来迟)
2. 强调从容不迫(主角总是姗姗来迟,彰显其重要性)
3. 文学化表达(春天姗姗来迟,但终究还是来了)
典故出处
1. 《汉书·外戚传》
- 描述汉武帝的李夫人“姗姗其来迟”,形容其优雅步态。
2. 古代诗词
- 后世文人多用“姗姗”形容女子步态轻盈缓慢。
结构分析
- 姗姗(状态) + 来迟(结果)
- 逻辑关系:通过叠词“姗姗”强化缓慢的意象,突出“迟”的结果。
现代用法与例句
1. 社交场合
- 派对已经开始半小时,她才姗姗来迟,引得众人注目。
2. 自然描写
- 今年的樱花姗姗来迟,但盛开时依然绚烂。
3. 文学修辞
- 正义或许会姗姗来迟,但从不缺席。
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
慢条斯理:形容动作慢;
不慌不忙:从容态度;
款款而来:优雅缓慢。
反义词
疾步如飞:形容快速;
火急火燎:急切匆忙;
争先恐后:抢在前面。
易错点
1. 字形与读音
- 误写:“姗姗”易错为“珊珊”(“珊”指珊瑚,与动作无关)。
- 误读:“姗”读 shān(一声),非 sān;“迟”读 chí(二声),非 cí。
2. 使用场景
- 错误:用于贬义(他故意姗姗来迟,显得很傲慢)。
- 正确:多用于中性或略带优雅的迟到(她姗姗来迟,却让全场惊艳)。
文化冷知识
- 古代审美:“姗姗”原形容女子步态,体现古代对优雅仪态的推崇。
- 西方对应:英语“fashionably late”(时髦地迟到)概念相似,但更侧重社交策略。
- 影视形象:经典电影中,重要角色常“姗姗来迟”以增强戏剧效果(如《教父》开场)。
相关成语延伸
- 缓步代车(形容悠闲从容)
- 不紧不慢(态度从容)
- 鹅行鸭步(比喻慢吞吞,略带贬义)
当代启示
1. 时间观念:虽“姗姗来迟”有美感,但现代社会更重视守时。
2. 社交礼仪:重要场合的迟到需把握分寸,避免失礼。
3. 文学创作:用“姗姗来迟”塑造人物性格或渲染氛围。
经典哲思
- 老子“大器晚成”与“姗姗来迟”的哲学呼应——珍贵事物常需等待。
- 莎士比亚“Better late than never”(迟做总比不做好)的西方智慧。
总结
“姗姗来迟”不仅是时间的延迟,更是姿态的展现,它让“迟到”变成一种风度,让“等待”成为一种美学。但在效率至上的时代,“姗姗”的优雅与“守时”的尊重,仍需我们智慧平衡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